【第一步:篩選指導教授】 |
別忘了,在美國教授可以選擇學生,但學生是有優先權可以選擇教授和選擇學校的。學生必須先投了申請書,教授才有機會審核你;而收到了來自不同學校的錄取信,學生也有權利可以選擇其中最喜歡的一所來就讀,因此如果自己的條件很好的話,的確是由學生選擇教授,而不是由教授選擇學生。申請前必須清楚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下一步才是到中意的學校的科系網頁查詢教授的資訊。美國學校網站和台灣學校網站不太一樣,在美國凡是有從事研究的教授們一定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發表過的文章標題和期刊名稱全都放在網頁上。學生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查詢到某位教授的資歷和著作。美國的教授分為兩種,一種是只管教學,不管研究的;而另一種是主攻研究,教書只佔一小部分時間。對於研究生和博士班的學生而言,指導教授必須是後者。 |
|
|
【第二步:考慮經費問題】 |
對於美國人而言,博士班必須是由學校全額補助,每個月還有薪水用來負擔生活費用才有辦法就讀。博士班一般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完全自費將會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因此經費是選擇學校和指導教授的一個重要考量。一般理工科的經費取決於教授,而文科的經費則取決於系上的總體經費。理工科的教授比較有機會與企業合作,研發企業所需的產品或科技,而取得企業的捐款,因此這些接受經費補助的教授們需要一群協助他研究的子弟兵。尋找適合的子弟兵對教授而言並非一件簡單的事,而這些子弟兵以幫助教授做研究(RA)來換取學費和生活費的資助。而文科的教授們一般沒有企業的捐款,主要的經費來自每年政府給學校的補助,因此學生們主要是以教書(TA)來換取學費和生活費。但是很多情況是教授們或是系上的經費不夠多,無法提供博士班學生足夠的經費。當然更別提碩士班的學生了。而這些有關經費的資訊可以在學校的科系網頁上取得,以下我們直接截取學校科系網頁上的資料,說明是否提供TA或RA的補助。
1.全部學生都可獲得補助:
2.部分學生獲得補助:
|
|
|
【第三步:發E-MAIL給10-20個教授】 |
即使從網頁上的資訊也無法確認哪個教授有權決定錄取學生,或是有足夠的經費可以收學生。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多發幾封E-MAIL給任何你有興趣的教授,等待他們的回音。通常收到回信的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如果某位教授直接回信告訴你,他今年不收學生的話,那麼就不需要花錢寄申請表了。如果沒有收到回信,可能性有兩個,一是你的條件不夠吸引他,他寧願等待其他的申請者的文件齊全後,再做公平的決定。二是他不是主要的評審委員之一,也就是他沒有實權來決定錄取的學生。由此看來,我們寧可多發幾封E-MAIL,碰碰運氣,等待是否有伯樂發現你。 |
|
|
【第四步:等候通知,再次聯絡】 |
收到教授來的E-MAIL,內容如果是請你附上更進一步的資料或是願意跟你電話面試,這都算是好消息。表示他願意進一步認識你,了解你的背景和資歷。請務必把握這些機會,即時的和教授E-MAIL往來,取得對方對你的好的觀感。 |
|
【第五步:調查教授風評與系上制度】 |
經過一連串的E-MAIL往來,大概巳經知道哪幾個教授會發Admission給你,這時別忘了詢問一下學校的Assistantship的制度,你是否有機會獲得獎助學金,且金額大約是多少。除了比較每個學校給你的Offer,也必須探聽一下教授和系所的風評。發E-MAIL給台灣同學會或中國同學會的學長姐們,詢問是否有人正在就讀與你相同的系所,對系上和教授的觀感為何等等。 |
|
|
【
第六步:學校決選】 |
分別把學校的各個方面做一個評比,例如學校排名、系所排名、教授知名度、教授為人、獎學金多寡、學校位置、未來就業的可能性等等的資訊全都在考量範圍內。最後和家人一起決選一所最適合你的學校,就可以開始進行出發前的準備了! |